Z 00
-夕尸、
GB
和国国家标准
GB/ T 2400 1—20 16/ ISO 14 001 : 2015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CISO 1400 1 : 2015, IDT)
![]() |
评 伪心 ,
知之产
刮涂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谁化管理委员会
渝“伪
GB/T 24001—2016/ ISO 14001 ,2015
目次
、月U,'舌' III
弓 I 言 ........................................................................................................................ N
1 范围. 1
[5] 规范性弓I用文件 1
[6] 术语和定义. 1
• 与策划有关的术语. 2
• 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 3
• 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 4
[7] 组织所处的环境. 5
•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5
•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5
•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5
• 环境管理体系. 6
[8] 领导作用 6
• 环境方针. 6
6 策划. 7
6.16.1 对:贝勹严严.三.尸尸尸: ..:::::::::::::::::::::::::::::::::::::::::::::::::::::::::::::::::::::::::::::::::::::::;
: :: :: : :::::::::::::::::::::: 二 ::::::::::::::::::::::::::::::::::::::::: 二 :::: 二 ::::::::::::::::::::::::
6.1.4 措施的策划 8
• 环境目标 8
7 支持. 8
7.1 资源. 8
7.2 能力. 8
7.3 意识. 9
A.9. 信息交流. 9
a) 总、则 9
b) 内部信息交流 9
c) 外部信息交流 9
A.10. 文件化信息. 9
I
7.5. 1 总、则 9 ..........
A.9.2 创建和更新. 10
A.9.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10
• 运行策划和控制. 10
• 应急准备和响应. 11
a) 乡责效评价. 11
9. 1. 1 总、则 1.1...........
9 1 2 4 规 性 评 价 ................................................................................1.1.........
9.2 内部审核 1.1..............
9. 2. 1 总、则 1.1..............
9.3 管理评审. 12
10 改进. 13
1 0. 1 总、则 1.3...........
A.7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3
A.8 持续改进. 13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使用指南. 14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GB/ T 24001 2016 与 GB/ T 24001 —2004 之间的对应情况 25
参考文献. 27
按字母顺序的术语 索弓I 2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 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代替 GB/ T 2400 1—2004《环境管理体 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与 GB/ T 24001 - 200 4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技术性变化 如下:
一— 采用了 ISO/ IEC 导则第 1 部分附件 SL 中的高阶结构 ;
—一-修改了术语 和定义 ;
——-提出了战略 环境管理的思 维;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思维;
一— 强化了领导的作用 ;
承诺从污染预防扩展到保护环境;
- 强调将环境管理体系融 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更加强调提升环境绩效;
一— 明确要求运用生命周期 观点;
细化了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要求; 一— 更加强调履行合规义务 ;
一 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 。
本标准使用 翻译法等同 采用 ISO 14001: 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英文版)。 本标准由 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SAC / TC 207)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质蜇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技术研究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天津 天地伟业科 技有限公 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黄进、王顺祺、王瑜、杨振强、杨晓涛、刘克、林翎、陈春瑜、李辰喧、孙佳林、张瑜、糜建青 、任贤全、詹松光、顾军、胡紩敏、周忻。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弓l
A.6 北自早另
为了既 满足当代入的需 求,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其需 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 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 ”的可持续性 ,以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 变化。
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A.7 环境管理 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 提供框架 ,以保护环境 ,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 ,同时与社 会经济需 求保持平衡。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
预防或减轻不利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不利影响;
一一-帮助组织履行 合规义务 ;
—一-提升环境绩效;
运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的方式,能 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 与有关的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 。
本标准不拟增加或改 变对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 。
A.8 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的承诺。组织可利用机 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机遇,预防或减轻不利的环境影响,增强有益的环境影响。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 全面管理体系中 ,*高管理者就能 够有效 地应对 其风险和机遇。成功实施本标准可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 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
然而,采用本标 准本身并 不保证能够获得*佳环境结 果。本标准的应用可因 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其合规义务, 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
N
A. 4 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模式
构成环境管理体 系的方法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 与改进CP DCA ) 的概念。PDCA 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用以实现持续改进。该模式可应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及其每个单独的要素。该 模式可简述如下:
策划:建立所需的环境目标 和过程 ,以实现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结果 ;
-一— 实施:实施所策划的 过程;
一 检查:依据环境方针(包括其承诺)、环境目标和运 行准则,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 进。
图 1 展示了本标 准采用的结构 如何融入 PDCA 模式,它能够帮 助新的和现有的 使用者理解 系统方法的重要性。
图 1 PDCA 与本标 准结构 之间的 关系
0. 5 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符合 ISO 对管理体系标 准的要求。这些要 求包括一个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正文 ,以及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 ,目的是方便使用者实施多 个 ISO 管理体系标 准。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 系的要求 ,例如 : 质 量、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或 财务管理。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 够运用共同的方 法和基 于风险的思维 ,将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 。
本标准包括了评价符合性所需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均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a) 进行自我评 价和自我声明 ;
b)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合性 进行确认 ;
c) 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附录 A 提供了解 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 准要求的错误 理解。附录 B 显示了本 标准与以 往版本之间概括的技术对照 。有关环 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包含在 GB/ T 24004 中 。
本标准使用以下助动词 :
“ 应" ( sha ll ) 表示要求 ;
一一“应当" ( sho uld) 表示建议 ; ”可以" ( m ay ) 表示允许 ;
”可、可能、能够" ( can ) 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
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 3 章使用的“注”提供了附加信息,以补充术语信息,可能包括使用术语的相关 规定。
第 3 章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的顺 序进行编排,本文件*后 还给出了按字母顺 序的索引 。
VI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于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 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注 1 : 一个管理体 系可关 注一个或多个领域(例如:质 员 、环境、职业健 康和安全、能源、财务管理)。注 2 : 体系要素包 括组织的 结构、角色和 职责 、策划和运行 、绩效评价 和改进。
注 3: 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 、其特定的 职能、其特定的部门 ,或跨组织的 一个或多个职能。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管理体系(3.1.1) 的一部分 ,用于管理环境因素 ( 3. 2. 2 汃履 行合规义务( 3. 2. 9 ) , 并应对风险和机遇
3.1.3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hcy
由*高管理者 (3. 1.5 ) 就环境绩效 ( 3.4. 11) 正式表述的 组织( 3. 1.4 ) 的意图和方向。
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目标( 3.2.5 ) , 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 自身功能的 一个人或一组人 。
注 1: 组织包括但不限 于个体 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 、合股经营的公 司、公益机构 、社团,或上 述单位中的 一部分或结合体 ,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公 营或私营。
*高管理者 top management
在*高层 指挥并控制组织(3. 1.4 ) 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
注 1: *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 源。
注 2 : 若管理体 系(3. 1.1) 的范围仅覆盖组织的 一部分,则*高管理 者是指那些指挥并控制组织该 部分的人员 。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能够影响决策 或活动 、受决策或活动影响 ,或感觉自身受到决 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 或组织( 3.1.4 )。
示例 :相关方可包括顾 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 、投资方和员 工。
注 1: " 感觉自身受到影响 ”意指已使组织知晓这种感觉 。
A.5 与策划有关的术语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3.1.4) 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包括空 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 1: 外部存在可能从组织内 延伸到当地 、区域和全球 系统。
注 2 : 外部存在可用生物 多样性、生态系统 、气候或其他特征来描述 。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3. 1.4 ) 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 (3.,2 1) 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 1: 一项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环境 影晌 (3.2.4 )。重要环境因素是 指具有或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 素。
注 2: 重要环境因 素是由组 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 。
环境状况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在某个特定时间点 确定的 环境( 3.2.1) 的状态或特征。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 3. 1.4 ) 的环境因素 ( 3.2.2 ) 给环境( 3.2. 1 ) 造成的不利或有益的变 化。
目标 objective
要实现的结果 。
注 1: 目 标可能是战 略性的、战术性的 或运行 层面的。
注 2: 目标 可能涉及不同的 领域(例如:财务 、健康与安 全以 及环境的目标),并能够应用于不 同层面[例如:战略性的、组织层面的 、项目、产品、服务和过 程(3.3.5)] 。
注 3: 目标可能以 其他方式表达 ,例如:预期结 果、目的、运行准则 、环境目 标( 3.2.6 ) , 或使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指标等表达。
3.2.6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 3.1.4 ) 依据其环境方针( 3.1.3 )建立的目标( 3.2.5 ) 。
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晌( 3.2.4 ) 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 3.3.5汃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
能源以 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 可包括 源消减或消除 ,过程、产品或服务 的更改 ,资源的 有效利用 ,材料或能 源替 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或处理。
要求 reqmrement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满足的需求或期望。
注 1: " 通常隐 含的 ”是指对组织 ( 3. 1.4 ) 和相关方( 3. 1.6 ) 而言 是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 2 : 规定要求指明示的要求 ,例如 :文件化信息 (3.3.2)中规定的要求 。注 3: 法律法规要求以外的要求 一经组织决定遵守 即成为了义务 。
合规义务 compliance obligations C首选术语)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leg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许用术语)
组织( 3.1.4 ) 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 3.2.8) , 以及组织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
注 1 : 合规义务是 与环境管理体 系(3. 1.2 ) 相关的。
注 2 : 合规义务可能来自于强制性要求,例如: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或来自于自愿性承诺,例如:组织的和行业的标准、合同规定、操作规程 、与社团或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议。
风险 risk
不确定性的影响。
注 1 : 影响指对预期的偏离 正面的或负面的 。
注 2: 不确定性是 一种状态 ,是指对某一事件 、其后果或其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 。注 3: 通常用潜在 ”事件”(见 GB/ T 23694 —201 3 中的 4. 5.1.3) 和“后果”(见 GB/ T 23694 —2013 中的 4.6.1. 3) , 或两
者的结合来描述风险的 特性。
注 4 : 风险通常以 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 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 可能 性”(见 GB/ T 23694 —2013 中的 4. 6.1.1 )
的组合来表示。
风险和机遇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
A.6 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
能力 competence
运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
文件化信息 documented information
组织( 3. 1.4 )需要控制并保持的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载体。
注 1 : 文件化信息可能以任何形式 和承载载体存在 ,并可能来 自任何来 源。
注 2: 文件化信息可能涉及·
—一-环境 管理体 系( 3.1.2 ) , 包括相关过程( 3.3.5) ; 为组织运行 而创建的信息(可能被称为 文件);实现结果的证 据(可能被称为记录)。
3.3.3
生命周期 life cycle
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 一系列 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终
处置。
注 i': 生命周期 阶段包括原 材料获取 、设计、生产 、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 束后处理和*终处 置。
[ 修订自 :GB/ T 24044—2008 中的 3.1, 词语”(或服务)”已加入该定 义4 并增加了“注 1" ]
才、寸口r L::,..
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3.2.8 ) 。
注 1: 不符合与本标 准要求 及组织( 3.1.4 ) 自身 规定的附加的环境管理体 系( 3.1. 2) 要求有关。
3.4.4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不符合( 3.4 . 3 ) 的原因并预防再次发 生所采取的措施 。
注 1 : 一项不符合可能由不 止一个原因导致 。
3.4.5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提升绩效( 3. 4. 10 ) 的活动 。
注 1: 提升绩效是指运用 环境管理体 系( 3.1. 2) , 提升符合 组织(3.1. 4 )的环境方针 (3.1. 3) 的环境绩效 (3.4.11 )。
注 2 : 该活动不必 同时发生于所有领域 ,也并非不能间 断。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实现策划的活动和取得策划的结果的程度。
参数 indicator
对运行、管理或状况的 条件或状态的 可度量的表述。
![]() |
•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 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 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 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 为其合规义务 。
•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 环境管理 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 ,以确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 4.1 所提及的内 、外部间题 ;
b ) 4. 2 所提及的合规义务 ;
![]() |
A 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B 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C 其实施控制 与施加影 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界定,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 、产品和服务均需纳入环境管理 体系。范围应作为文件化信息予以保持 ,并可为相关 方所获取。
• 环境管理体 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升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 进环境管 理体系,包括所需 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
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 ,应考虑在 4.1 和 4. 2 中所获得的知识 。
a) 领导作用
• 领导作用与承诺
*高管理者应通过下述方 面证实其 在环境管理体 系方 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
•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 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 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 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 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 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 ) 促进持续改进;
• 支待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 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 ”可广义地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
• 环境方针
*高管理者应在界定 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 、实施并保 持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应 :
• 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 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
• 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
注: 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
• 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
• 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升环境绩效的承诺。环境方针应 :
以文件化信息的形式予以保持;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一可为相关 方获取。
• 组织的 角色 、职责和权限
*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角色的职责和权限。*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
•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 向*高管理者报告 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 ,包括环境绩效 。
e) 策划
• 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9.2.1 1 总 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 6.1. 1 6. l. 4 的要求所需的过程。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
a) 4.1 所提及的问 题;
b) 4. 2 所提及的要求 ;
c) 其环境管 理体系的范围 。
并且,应确定 与环境因素(见 6. 1. 2汃合规义务(见 6. 1. 3) 、4.1 和 4. 2 中识别的 其他间题 和要求 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 和机遇,以:
一—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 现其预期结果 ;
- — 预防或 减少不期望的影响 ,包括外部 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 ; 实现持续改 进。
组织应确定其 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 潜在紧急情况 ,包括那些 可能具 有环境影响的潜 在紧急情 况。组织应保持以下内容的文件化信息:
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
—— 6.1.1 6. l. 4 中所需的过程 ,其详尽程度应使入确信这些 过程能按策 划得到 实施。
9.2.2 环境因素
组织应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 相关的环境影响 。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确定环境因素时 ,组织必须 考虑:
a) 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b) 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 紧急情况 。
组织应运用所建 立的准则,确定 那些具有或可能具 有重大 环境影响的 环境因 素,即重要环境因 素。适当时 ,组织应在其各层次 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
组织应保持以下内容的 文件化信息 : 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
—— 用于确定其重要 环境因 素的准 则;
- — 重要环境因 素。
注: 重要环境因 素可能导致与不利 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 环境影响(机会)有关的风险和机遇 。
9.2.3 合规义务组织应:
a) 确定并获取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
b) 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用于组织;
c) 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 系时必须考虑这些合规义务 。组织应保持其合规义务的 文件化信息 。
注: 合规义 务可能 会给组织带来 风险和机遇 。
a) 1.4 措施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
• 采取措施管理其:
• 重要环境因素;
• 合规义务;
• 6.1. 1 所识别的 风险和机遇 。
b ) 如何:
![]() |
f) 支持
b) 1 资 源
组织应确定并 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 系所需 的资源。
9.1 2 能力
组织应 :
9.1.1 确定在其控制下工作,对其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的能力具有影响的人员所需的能力;
9.1.2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是能胜任的;
8
9.1.3 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 的培训需求;
9.1.4 适 用 时 ,采取措施以获得所必需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注: 适用的措施可能包括 ,例如:向现有员工提供培训、指导 ,或重新分配工作 ;或聘用、雇佣能胜任的人员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
9.2 3 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9.2.1 环境方针;
9.2.2
![]() |
组织应按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及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
8.1 文件化信息
a) 总则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包括:
•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 组织确定的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 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 ,取决于 :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GB/T 24001—2016/ ISO 14001 : 2015
一 证明股行其合规义 务的需 要;一过程的复杂性及其 相互作用;
-— 在组织 控制下工 作的人员的能力 。
b) 2 创建和更新
创建和更新 文件化信息时,组织 应确保适 当的 :
• 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参考 文件编号);
• 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 、图表)和载体(例如:纸质的 、电子的);
• 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 和充分性 。
c)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 系及本标 准要求的文件 化信息应予以 控制 ,以确保其:
• 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
• 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 :防止失密 、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组织应进行以下适用的 活动 :
—— 分发 访问、检索和使用 ;
——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
—— 变更的 控制(例如:版本控 制);一一—保留和处 置。
组织应识别其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化信息,适当时,应对其予以控制。
注: " 访问“可能指仅允许查阅 文件化信息的决定,或可能指允许并 授权查阅 和更改文件化信息的决定 。
9 运行
7.5 1 运行策划和控制
组织应建立 、实施、控制并保持满足 环境管 理体系要求以 及实施 6. 1 和 6. 2 所识别的措施所需 的过程,通过:
一 建立过程的运行 准则;
按照运行准 则实施过程控制。
注: 控制可包 括工程控制和程 序。控制可按层级(例如 :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 独使用 或结合使用 。
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不利影响 。
组织应确保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 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 。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
7.5.1 适当时 ,制定控制措施 ,确保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 和开发 过程中 ,落实其环境要求 ,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
7.5.2 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7.5.3 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组织的相关 环境要求 ;
7.5.4 考虑提供与其产品 和服务的运输或交 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终处 置相关的潜在 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的需 求。
组织应保持必要程度的文 件化信息 ,以确信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
10
7.6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 立、实施并保待对 6.1.1 中识别的潜在紧急情 况进行应 急准备并做出响应所需的过程。组织应:
7.6.1 通过策划的措施做好响应紧急情况的准备,以预防或减轻它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7.6.2 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
7.6.3 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7.6.4 可行时,定期试验所策划的响应措施;
7.6.5 定期评审并修订过程和策划的响应措施,特别是发生紧急情况后或进行试验后;
7.6.6 适当时,向有关的相关方,包括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与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组织应保 持必要程度的文件 化信息,以确信过程能按策划得到实施 。
8 绩效评价
8.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a) 总则
组织应监视 、测量、分析和评 价其环境绩效 。组织应确定 :
• 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内容;
• 适用时的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以确保有效的结果 ;
• 组织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 何时应实施监视和测量;
• 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适当时 ,组织应确保使用 和维护经校准或验证的监视和测 量设备。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 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
组织应按其合规义务的 要求及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 ,就有关 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 ,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 据。
b) 合规性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其合规义务履行状况所需的过程。组织应:
• 确定实施合规性评价的频次;
• 评价合规性,需要时采取措施;
• 保持其合规状 况的知识 和对其合规状况的理解 。组织应保 留文件化信息 ,作为合 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 。
6.1 内部审核
6.1.1 1 总 则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以提供下列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
11
a) 是否符合:
• 组织自身环境管理 体系的要求;
• 本标准的要求 。
b) 是否得到了有效 的实施和保持 。
6.1.2 内部审核方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 案,包括实 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 求和内部审核报告。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
5 资源的充分性;
6 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括抱怨;
7 持续改进的机会。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与环境管理体 系变更 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括资 源; 如需要,环境目标未实现时采取的措施;
如需要,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会; 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 的结论。
组织应保 留文 件化信息 ,作为管理评 审结果的证 据。
12
7 改进
组织应确定改 进的机会(见 9. 1 、9. 2 和 9. 3), 并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
13
GB/T 2400 1—2016 / ISO 14001 :2015
附 录 A
(资料性附 录) 本标准使用指南
A. 1 总 则
本附录所给出的附加信息旨在防止对本标准所包含要求的错误理解。这些信息的阐述与标准要求保持一致,不拟增加、减少或以任何方式修改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所包含的要求需要从系统或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使用者不应当脱离其他条款孤立地阅读本标准的特定旬子或条款。某些条款中的要求与其他条款中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例如:组织需要理解其环境方针中的承诺与其他条款规定的要求之间的联系。
对变更的管理是组织保持环境管理体系,以确保能够待续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本标准诸多要 求中均提出对变更 的管理,包括 :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见4. 4 ) ;
环境因素(见 6.1. 2) ;
内部信息交流(见7.4 . 2) ;
运行 控制(见8 .1) ;
内部审核方案(见9. 2. 2) ; 以及管理评审(见9.3 )。
作为变更 管理的一部分 ,组织应 当处理计划内的 和计划外 的变更 ,以确保这些 变更的非预期结果不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的示例包括:
计划的对产品、过程、运行、设备或设施的变更; 员工或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的变更;
与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和相关技术有关的新信息;
—一合规义务的变更。
A.2 结构和术语的说明
为改进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之间的一 致性 ,本标准的条款结构和一些术语己做出了变更 。然而,本标准并未要求必须将其条款结构或术语应用于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也未要求必须以本标准使用的 术语替代组织使用的术语。组织可选择使用适合其业务的术语,例如:"记录”“文件”或“规程”,而不一定使用“文件化信息”。
A. 3 概念的说明
除了条款 3 给出的术语 和定义外 ,以下还对所选取的 概念进行 了说明,以防止错误理解 : 本标准中 ,”任何 ( any ) " 一词的使用意指选用或选择 。
“适当的( appro pr iat e)" 与“适用的( applica ble ) " 不得互换。“适当的”意指适合于或 适于…… 的,并意味着某种 程度的 自由 ;而“适用的”意指相关的或有可能 应用的,且意 味着如果能够做到,就须要做。
“考虑( co nsider )" 一词意指有必要考虑这一话题,但可拒绝考虑; 而“必须考虑 ( take into ac-
14
co un t ) " 意指有必要考虑这一话题 ,但不能拒绝考虑 。
一—-" 持续( co nt in ua l) " 指发生在一段时期内的 持续 ,但可能有间 断;而“连续 ( cont in uo us ) " 指不间断的持续,因此应当使用“持续”来描述改 进。
一 本标准中 ,”影响 ( eff ect )" 一词用来描述组织 变化的结果 ;“ 环境影响 ( envi ro n menta l impact ) "
特指对环境造成变化的结果 。
— “确保( ens ure ) " 一词意指职责 可以委派 ,但责任不能 委派。
—— 本标准使用了术语”相关方( inter ested par ty) " , " 利益相关 方( s takeho lder ) " 是其同义词 ,代表了相同概念。
本标准使用了一些 新的术语 。以下对其进行简单解 释,有助于新 的使用者和本标准前版标准的使用者理解。
——“合规义务 ( complia nce oblig at ions )" 短语替 代了前版标准的短语“法律 法规要求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 ( leg 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quir em ents to which the orga nizat io n sub scribes )" , 这一新短语的含义与前版标准无区别。
——“文件化信 息( docum ented info rm at io n ) " 替代了前版标准中的名词“文件 ( docum en ta tio n ) " “文档( docum ents ) " 和“记录 ( records ) " 。为了区分“文件化信息( docum ented information)" 这一通称术语的 含义 ,本标准现使用短语“保留 ( retain ) 文件化信息作 为……的证据 ”来表示 记录,用短语“保持( maint ain ) 文件化 信息”来表示记录以外的文件。短语”作为…… 的证据( as evidence of …)”并非是满足法律证 据的要求 ,而只是 表明需要保留的客观证据。
—— 短语“外部供方 ( extern al pro vider )" 意指提供产品或 服务的外部 供方组织(包括合同方)。
—— 将“识别、确定( id ent if y )" 改为“确定 ( deter mine ) " 旨在与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术语保持一致。
“确定”一词意指获得认知的 探索过程 ,其含义与前 版标准无区别。
——短语“预期结果( intended outco me) " 指组织通过实施其环境管理体系想要实现的结果 。*低限度的预期结果 包括提升环境绩效 、履行合规义务和实现环境目标。组织可针 对其环境 管理体系设定附加的预期结果,例如与其保护环境的承诺相一致,组织可建立一个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结果。
一 短语“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 ( person (s) doing work un der i t s co nt rol) " 包括为组织工作 的人员和那些代表组织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的人员(例如:合同方),以此替代前版标准中的短语
”为组织或代 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 perso ns wor king for it or on its behalf , persons working for or on behalf of the orga nizat io n) '勹这一新短语的含义与前 版标准无区别 。
一一-前版标准中使用的 ”指标 ( ta rget ) " 这一概念已包含在术语“环境 目标( env i ro nm en tal o bje c t ive )" 中。
• 组织所处的环境
•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1 旨在针对可能对组织管 理其环境责 任的方式 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的重要问 题提供一 个高层次的、概念性的理解。这些问题是组织的重要议题,也是需要探讨和讨论的问题,或是对组织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 造成影响的变 化着的 情况。
可能与组织所处 的环境相关的内 、外部问题的示例如下 :
4 与气候、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利用、现存污染、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的, 可能影响组织的目的或受其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状况;
5 外部的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政、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 ,无论是国际 的、国内的、区域的或地方的;
15
6 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 、产品和服务 、战略方向 、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
理解组织所处的 环境被其用 于建立 、实施、保持并持续改 进其 环境管理体系(见4. 4 )。4. 1 所确定的内、外部问题可能 给组织或环境管理体系带来风险 和机遇(见 6.1. 1 6. l. 3汃组 织从中确定那些需要应对和管理的风险 和机遇(见6.1. 4、6. 2 、第7 章、第8 章和 9. 1) 。
• 2 理解相关 方的需 求和期望
本标准希望组织对那些已确定为与其有关的内、外部相关方所表达的需求和期望有一个总体的(即高层次非细节性的)理解。组织在确定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他们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时,即合规义务
c) 将与组织所处 的环境(见4.1) 和相关 方(见4. 2 ) 要求有关的问题纳入其环境管 理体系。
如果在组织内的一个或多个特定部分实施本标准,则也可采用组织其他部分建立的方针、过程和文件化信息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千这个(些)特定部分。
关于将保持环境管 理体系作为变更管 理的一部分的信息 ,见 A. l 。
A. 5 领导作用
A.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为了证实领导 作用和承诺 ,*高管理者负有环境管理体系有关 的特定职责,应当亲自参 与或进行指导。*高管理者可向 他人委派这些行 动的职责,但仍有责任确保 这些行动得到实施 。
16
3.2 . 2 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是声明 承诺的一系列原则 ,*高管理者在这些 承诺中概述了组织支持并提升其 环境绩 效的意图。环境方针使组 织能够制定其环境目标(见6. 2) , 采取措施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并实现持续改 进(见第10 章)。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方针的 三项基本承诺:
• 保护环境;
• 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
•
![]() |
6.1.1 建立过程的总体目的在 于确保组织能 够实现其环境管理体 系的预期结果 ,预防 或减少非 预期影响 ,并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可通过确定其需 要应对的 风险和机遇 ,策划措施进行 处理来确保实现上述目的。风险和机遇可能 与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其他问题 ,或相关 方的其他需 求和期望有关 。
环境因素(见6.1. 2) 可能产生与不利环境影 响、有益环境 影响,以及对组织的其他影响有关 的风险和机遇。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风险 和机遇的确定 ,可作 为重要性评价的 一部分,也可单独确定 。
合规义务(见6.1. 3) 可能产生风险 和机遇 ,例如:未履行合规义务 可损害组织的声誉 或导致诉讼 ;或更严格地履行合规义务 ,则能够提升组织的 声誉。
组织也可能存在与其他问题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包括环境状况,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影响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例如:
— 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环境泄涌;
17
— 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洪滂灾害的增加,可影响组织的经营场地;
— 由于经济约束,导致缺乏可获得的资源来保持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 通过政府财政资助引进新技术,可能改善空气质*;
— 旱季缺水可能影响组织运行其排放控制设备的能力。
紧急情况是意外的或不期望的事件,需要紧急运用特殊的能力、资源或过程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紧急情况可能导致不利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组织在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
(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
现场的危险物品(例如:易燃液体 、储罐、压缩气体)的性质;
——紧急情况*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
附近设施(例如:工厂、道路、铁路线)发生紧急情况的 可能性 。
尽管需确定和应对风险和机遇,但并不要求进行正式的风险管理或文件化的风险管理过程。组织可自行选择确定风险和机遇的方法。方法可涉及简单的定性过程或完整的定*评价,这取决于组织运行所处的环境。
识别的风险和机遇(见 6.1.1 6. l. 3) 是策划措施(见 6.1. 4) 和建立环境目标(见 6. 2) 的输入。
3.3 . 1. 2 环境因素
组织确定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环境影响,进而确定那些需要通过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
全部的或部分的由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不利或有益的变化称为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地方、区域或是全球范围,且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或经自然累积的影响。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 间是因果关系。
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但并不要求进行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只需认真考虑 可被组织控制或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就足够了。产品或服务的典型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 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终处置。适用的生命周期阶段将依活动、产品和 服务的不同而不同。
组织必须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必须考虑与其现在的及过去有关的活动、产品和 服务,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输入和输出(包括预期的和非预期的)。 运用的 方法应当 考虑正常的和异常的运行状况、关闭与启动状态 ,以及 6.1. 1 中识别的可合理预见 的紧急情况。组织应当注意以前曾发生过的紧急情况。关于将环境因素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的信息,见
0. l 。
组织不必单独地考虑每个产品、组件或原材料以确定和评价其环境因素。当这些活动、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特性时,可以对其进行分组或分类。
确定其环境因素时,组织可能考虑下列事项:
6. 向大气的排放;
7. 向水体的排放;
8. 向土地的排放;
9.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10. 能源使用;
11. 能*释放,例如:热能、辐射、振动(噪声)和光能;
12. 废物和(或)副产品的产生;
13. 空间利用。
除组织能够直接控制的 环境因素外 ,组织还应确定 是否存在其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 素。这些 环境因素可能 与组织使用的由其他方提供的产品 和服务有关 ,也可能 与组织向其他方提供的 产品和服务
18
有关 ,包括与外包过程有关的 产品和服务。对于组织向 其他方提供的产品 和服务 ,组织可能 仅对产品 和服务的使用与 寿命结束后处理具 有有限的影响 。然而 ,在任何 情况下 ,均由组织 确定其 能够实施控制的程度 ,其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以及其选择施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
应当考虑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
' 其设施、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设 计和开发;原材料的获取,包括开采;
一 运行或制造 过程 ,包括仓储 ;
——设施、组织的资产和基础设施的运行 和维护; 外部供方的环境绩效和实践;
- —产品运输 和服务交 付,包括包装 ;
—— 产品存储 、使用和寿命结 束后的处理 ;
--- 废物管理 ,包括再利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
确定重要环境因 素的方法不是**的 ,但所使用的 方法和准则应当提供一致的结果。组织应设立其确定重要环境因 素的准则,环境准则是评价环境因 素基本 的和*低限度的准则。准则可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类型、规模、频次等,或可与环境影响有关,例如:规模、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暴露时间等,也 可运用其他准则 。当仅考虑某项环境准则时 ,一项环境因素可能不是 重要环境因 素,但当考虑了其他准则时,它或许可能达到或超过了确定 重要性的阙值 。这些其他 准则可包 括组织的问 题,例如:法律 要求或相关方的关 注。这些其他准 则不应被用来使基 千其环境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降 低等级。
一项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并可能因此导致为确保组织能够实现其环 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而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
• 合规义务
组织需 详细确定其在 4. 2 中识别的适 用于其环境因素的合规义务 ,并确定 这些合规义务如何应用于组织。合规义务包括组织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 ,及组织须遵守 的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 。
如果适用 ,与组织 环境因素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要求 可能包括:
• 政府机构或其 他相关权力机构的要求 ;
• 国际的、国家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 许可、执照或其他形式授权中规定的要求;
• 监管机构颁布的法令、条例或指南;
• 法院或行 政的裁决 。
合规义务也包括组织须采 纳或选择采纳的 ,与其环境管 理体系有关的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如果适用这些要求可能包括:
与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达成的协议;
—— 与公共机构或客户达成的协议 ; 组织的要求;
-— 自愿性原则或业务守则 ;
—— 自愿性标志或环境承诺 ;
— 与组织签订的合同所约定 的义务;
—— 相关的组织标 准或行业标准。
• 措施的策划
组织在高层面上策划环境管理体 系中须采取的措施 ,以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 、合规义务,以及 6. 1.1
识别的,为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 预期结果 而被组织作为优先项 考虑的 风险和机遇。
19
策划的措施可以包括建立 环境目标(见 6. 2), 或以单独或结合的方式融入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过程;一些措施还可以通过其他管理体系提出,例如:与职业健康安全或业务连续性有关的管理体系;或通 过与风险 、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其 他业务过程提出 。
当考虑其 技术选项时 ,组织应当考虑在经济可行 、成本效益高和适宜的前 提下 ,采用*佳可行技 术, 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必须使用 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 学。
A.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高管理者可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或运行层面来建立环境目标。战略层面包括组织的*高层次, 其目标能够适用于整个组织;战术和运行层面可能包括针对组织内特定单元或职能的环境目标,应当与 组织的战略方向相一 致。
组织应当在其控制下工
• 能力
• 其工作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 响的人员 ;
• 被分派了环境管 理体系职责勹了 贫
• 确定并 评价环境影响或合规义务 ;
• 为实现环境目标做出贡献;
• 对紧急情况做出响应;
• 实施内部审核;
• 实施合规性评价。
• 意识
对环境方针的认知不应当理解为需要熟记承诺或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保存有文件化的环境方 针的文本,而是这些人员应当意识到环境方针的存在、环境方针的目的以及他们在实现承诺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他们的工作如何能 影响组织履行其合规义务的 能力。
20
GB/T 24001 一 2016/ ISO 14001 ,2015
• 4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使组织能够提供并获得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其重要环境因素、环境绩 效、合规义务和持续改进建议 相关的信息。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 过程 ,包括在组织的内部 和外部 。
组织在建立其信息交流过程时,应当考虑内部组织结构,以确保与*适当的职能和层次进行信息交 流。可能采用一种方式 就足以满足多个不同相 关方的需求,而对于个 别相关方的特殊需求,则可能需要采用多重信息交流方式 。
组织所接收的信息可能包含相关方对与组织环境因素管理有关的特定信息的需求,或可能包含对
组织实施管理的方式的总体印象或看法,这些印象和看法可能是正面或是负面的,若是负面看法(例如: 投诉),则重要的是组 织要及时 给出明 呈乒 J j这些投诉进行事后分析能为寻求 环境管 理体系的改
进机会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
• 5
10.2 运行
运行控制的类型 和程度取决 于运令泥过彗足旦』佥丑“机遇夏 僮耍环境因素及合规义务 。组织可灵活选择确保过程有效 和实现预期结果 所需的运行控制方法的类 型,可以 是单一或组合方式。此类方法可能包括:
8 设计一个或多个防止错误并确保一致性结果的过程;
9 运用技术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过程并预防负面结果(即工程控制);
10 任用能胜任的人员,以确保获得预期结果;
11 按规定的方式实施一个或多个过程;
12 监视或测 量一个或多 个过程 ,以检查结果;
13 确定所需 使用的文件化信息 及其数量。
组织在其自身业务 过程(例如:采购过程)中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 ,对外包过程或 产品和服务的供方进行控制或施加 影响,其决定应 当基于下列因素:
一—-知识 、能力和资源,包括 :
21
外部供方满足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组织确定适当控制或评价控制充分性的技术能力;
一— 产品和服务对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 的能力所具 有的重要性 和潜在影响 ; 对过程控制进行共享的程度;
通过采用其常规的采购过程,实现必要的控制的能力; 可获得的改 进机会 。
当一个过程被外包或当产品和服务由外部供方提供时,组织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可能发生 由直接控制向 有限控制或不能 影响的 变化。某些情况下 ,发生在组织 现场的外包 过程可能直接受 控;而另一些情况下 ,组织影响外 包过程或外部供方的能力 可能是 有限的 。
在确定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有关的运行控制的程度和类型时,组织可考虑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例如:
- 环境因素 和相关的环境影响 ;
一— 与其制造产品或 提供服务有关 的风险和机遇; 一一 组织的合规义务 。
关于将运行 控制作为变更管 理的一部分的信息 ,见 A. l 。关 于生命周期观点的信息见 A. 6. 1.2。外包过程是 满足下述所有条 件的一种过程 :
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之内;
———对于组织 的运行是必需 的;
对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是必需的; 组织保有符合要求的责任;
组织与外 部供方存在一定关 系,此时 ,相关方会认 为该过程是由 组织实施的 。
环境要求是组织为其相关方(例如:采购、顾客、外部供方等内部职能)建立并与其进行沟通的,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的某些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产品或服务的运输、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或*终处置阶段。通过提供信息,组织有可能能够预防或减轻这些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利环境影响。
• 应急准备和响应
以一种适合于组织特别需 求的方式 ,对紧急情况做 出准备和响应是每个组织的责任。关千确定 紧急情况的信息见 A. 6.1.1 。
策划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时,组织应当考虑:
• 响应紧急情况的*适当的方法;
• 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过程;
• 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所需的措施;
• 针对不同类型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减轻和响应措施;
• 紧急情况后评估的需要,以确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 定期试验策划的应急响应措施;
• 对应急响应人员进行培训;
• 关键人员和救助机构的名录,包括详细的联系方式(例如:消防部门、泄漏清理服务部门);
• 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
]) 从邻近组织获得相互 援助的可能性 。
GB/T 24001—2016/ ISO 14001 : 2015
7.5 9 绩效评价
A. 9. 1 监视 、测量、分析和评价
7.4 1.1 总则
确定应当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时,除了环境目标的进展外,组织必须考虑其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和运行控制 。
组织应当在环境管理体系中规定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所使用的方法,以确保:
7.4.1 监视和测量的时机与分析和评价结果的需求相协调 ;
7.4.2 监视和测量的结果是可靠的 、可重现的和可追溯的 ;
7.4.3 分析和评价是可 靠的和可重现的 ,并使组织能够报告 趋势。
应当向那些具有职责 和权限的人员 报告对环境绩效分析和评价的结果 ,以便启动适当的措施 。关于环境绩效 评价的附加信息见 GB/ T 24031 。
A. 9. 1 . 2 合规性评价
合规性评价的频次和时机可根据要求的重要性、运行条件的变化、合规义务的变化,以及组织以往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可使用多种方法保持对其合规状态的知识和理解,然而,所有合规义务均需定期予以评价 。
如果合规性评价结果 表明未满足 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则需 要确定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合规。这可能需 要与监管部门 进行沟通 ,并就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其 法律法规要求签订协 议,协议一经签订 , 则成为合规义务 。
若不合规项已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予以识别并 纠正,则不合规项不必升级 为不符 合。与合规性有关的不符合,即使尚未导致实际的针对法律法规要求的不合规项,也需要予以纠正。
7.5.2 2 内部审核
只要可行,审核员均应当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并应当在任何情况下均以不带偏见、不带利益冲突的方式进行审核。
内部审核所识别的不符合应采取适当的 纠正措施。考虑以往的审核结果 时,组织应当考虑以下内容 :
• 以往识别的不符合及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 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关于制定内部审核方案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并 评价审核人员 能力的附加信息见 GB/ T 19011。关于将内审方 案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的信息 ,见 A.1。
7.5.3 3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应当是高层次的 ,不必对详尽信息 进行彻底评审 。管理评审的主题不需 要一次全部评审完,评审可在一段时期内开展 ,并可成 为定期安排的管理 活动的一 部分,例如 :董事会议 或运营会议 ;它不需要成为一项单独的活动 。
由*高管理者评审来自相关方的有关抱怨,以确定改进的机会。 关于将管理评审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的信息 ,见 A.1 。
“适宜性 ”指环境管理体系如何适合于组织、其运行、文化及业务系统。“充分性”指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标准要求 ,并予以恰当地实施。“有效性”指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正在实现期望的结果。
23
A. 10 改进
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时,组织应当考虑来自环境绩效分析和评价、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改进的示例包括纠正措施、持续改进、突破性变更、创新和重组。
![]() |
2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GB/T 24001一 2016 与 GB/ T 2400 1—2004 之间的对应情况
表 B. l 显示了 GB/ T 24001 —20 16 与前版 GB/ T 2400 1 2004 之间的对 应情况。表 B. 1 GB/T 2400 1—2016 与 GB/ T 2400 1—2004 之间的对应情况
GB/T 24001—2016/ ISO 14001 : 2015
表 B. 1 (续)
GB/ T 24001 —2016 |
GB/ T 24001 —2004 |
||
条款标题 |
条款号 |
条款号 |
条款标题 |
信息交流(仅标题) |
7.4 |
4.4.3 |
信息交流 |
总则 |
7. 4.1 |
信息交流 |
|
内部信息交流 |
7.4 . 2 |
信息交流 |
|
外部信息交流 |
7.4.3 |
信息交流 |
|
文件化信息(仅标题) |
7,5 |
4.4.4 |
文件 |
总则 |
7.5.1 |
||
创建和更新 |
7.5.2 |
4.4 . 5 |
文件控制 |
4. 5.4 |
记录控制 |
||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
7,, 5 3 |
4.4.5 |
文件控制 |
4.5 . 4 |
记录控制 |
||
运行(仅标题) |
8 |
4.4 |
实施与运行(仅标题) |
运行 策划和控制 |
8.1 |
4.4.6 |
运行控制 |
应急准备和响应 |
8.2 |
4. 4.7 |
应急准备和响应 |
绩效评价(仅标题) |
9 |
4.5 |
检查(仅标题) |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仅标题) |
9.1 |
4.5. 1 |
监测和测扯 |
总则 |
9.1.1 |
||
合规性评价 |
9.1.2 |
4.5.2 |
合规性评价 |
内部审核(仅标题) |
9. 2 |
4.5.5 |
内部审核 |
总则 |
9. 2.1 |
||
内部审核方案 |
9. 2.2 |
||
管理评审 |
9.3 |
4.6 |
管理评审 |
改进(仅标题) |
10 |
|
|
总则 |
10.l |
|
|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
10. 2 |
4.5.3 |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持续改进 |
10. 3 |
|
|
本标准使用 指南 |
附录 A |
附录 A |
本标准使用指南 |
GB/ T 2400 1—2016 与 GB/T 24001 —2004 之间的对应情况 |
附录 B |
|
|
|
|
附录 B |
GB/ T 24001 —2004 与 GB/ T 1900 1—2008 之间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按字母顺序术语索引 |
|
|
|
26
GB/T 24001—2016/ ISO 14001 : 2015
参考文献
[l] GB/ T 24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通用指南
6 IS O 14006 环境管理体系 整合生态设 计指南 ( E nv i ro nmenta l management systems —
Guide lines for incor porating ecodesign)
7 GB/ T 24031 环境管理 环境绩效评价 指南
[ 4] GB/ T 24044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和指南
2 GB/ T 24063 环境管理 环境信息交流 指南和示例
3 GB/ T 19011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4 ISO 31000 风险管理 原则和指南 ( Ris k manag ement—P 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
5 GB/ 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6 GB/ 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4001 一 2016/ ISO 14001,2015
audit
按字母顺序的术语索引
审核 ..................... . ............................................ ........... ......................3.. 4. 1
competence 能力 3.3.1
compliance obligations 合规义 务...............................................................................3..2.9
二;::::: i::::ve :措:尸产.严…::::::::::::::::::::::::::::::::::::::::::::::::::::::::::::::二 :::::::::::::::
documented information 文件化信息 ..........................................................................3..3.2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
环境 3.2. 1
二:二二::::二:io 环! 况......::::.:....:.:::..:...::::.:...:.::....:::.:::
environmental impact 环境影响 3.2.4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环境管理体系 3.1.2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环境目标 3.2.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环境绩效 3.4. 11
environmental policy 环境方针 3. 1. 3
indicator
参数 ..............................................................................................3..4...7 ....
interested party 相关方 3.1.6
leg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首选合规义务 ) 3.2.9
management system 管理体系. 3. 1 . 1
momtormg 监视 3.4.8
nonconformity 不符合 3.4.3
objective
ou tsource 外 严. ..·.·.-.·.·.-.·.·.-.·.·.-.·.·.-.·.·.-.·.·.-.·.·.-.·.·.-.·.·.-.·.·.-.·.·.-.·.·.-.·.·.-.·.·.-.·.·.-.·.·.-.·.·.-.·.·.-.·.·.-.·.·.-.·.·.-.·.·.-.·.·.-.·.·.-.·.·.-.·.·.-.·.·.-.·.·.-.·.·.-.·.··3 ; performanc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污染预防 3.2.7
process
requirement
risk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风险和机遇......................................................................3.. 2.. 11
top management *高管理者 3 . 1.5
![]() |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
![]() |
GB/ T 24001-2016 定价: 33.00 元